在过去的一年中,《应用化学》编委们积极地为期刊的发展贡献力量,踊跃投稿、组稿、审稿和宣传期刊,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在此,衷心感谢编委们的辛苦工作。

为了表彰对《应用化学》期刊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编委,编辑部特此设立“《应用化学》2019年度卓越贡献奖”和“《应用化学》2019年度优秀编委”奖项,经编辑部提名推荐、主编审定,陈军等5位和陈义旺等23位编委分别获得以上殊荣,在此,向获得以上荣誉的编委表示诚挚的祝贺!

图片

图片

《应用化学》2019年度卓越贡献奖
陈军 南开大学
彭孝军 大连理工大学
邵元华 北京大学
苏朝晖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野 厦门大学
《应用化学》2019年度优秀编委
陈义旺 南昌大学
程鹏 南开大学
董川 山西大学
高翔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胡继明 武汉大学
季生象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李悦生 天津大学
李正名 南开大学
鲁广昊 西安交通大学
曲良体 北京理工大学
曲晓刚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沈兴海 北京大学
汪信 南京理工大学
王静 中山大学
薛冬峰 山东大学
严秀平 江南大学
杨树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向光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小牛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袁荃 湖南大学
赵凤玉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周光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朱为宏 华东理工大学

 

《分析化学》青年编委委员名单如下: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孙 健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艾可龙 教授 中南大学
郭玮炜 教授 南开大学
徐 琳 教授 吉林大学
李亚丽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王冉冉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阚瑞峰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陈池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丁家旺 研究员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李 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李冰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杜 衍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许元红 教授 青岛大学
刘长宇 教授 五邑大学
张立学 教授 青岛大学
李琳琳 研究员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周 明 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
武 烈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于 萍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黄 鑫 副研究员 长春中医药大学
段国韬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孙 健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0-2004 年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本科学习,2004-2006年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任助教,2006-2011年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7月起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1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2016年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科研基金,作为学术骨干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酶与核酸的生物分析与诊疗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al. Chem.(15篇),Sci. China Chem.(2篇),Chinese J. 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篇。201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作为研究骨干获得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艾可龙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特聘教授,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大 学分析化学硕士学位, 2018年获吉林大学材料工程学博士学位。2002-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诊疗试剂的开发 和纳米药物在心血管损伤修复的应用研究,在相关领域共发表 SCI 论文50篇,他引760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 Adv. Mater.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SCI期刊发表22篇论文;获得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三和第七)。

代表作:

1. Kelong Ai, Yanlan Liu, Lehui Lu, J Am. Chem. Soc., 2009, 131, 9496-9497.

2. Kelong Ai, Yanlan Liu, Jianhua Liu, Qinghai Yuan, Yangyang He, Lehui Lu*, Adv. Mater., 2011, 23, 4886-4891.

3. Ying Wang, Hanwen Pe, Yan Jia, Jianhua Liu, Zelun Li, Kelong Ai*, Zhongyuan Lv, Lehui Lu*,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16-11621.

 

 

郭玮炜

南开大学

 

2003年于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5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入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任研究员。郭玮炜研究员致力于发展智能的生化分析方法和传感装置,集中研究具备多功能可编码的DNA传感材料包括DNA水凝胶与纳米结构等传感材料及结合纳米簇、量子点和功能二维结构等的复合功能传感材料的设计、调控及相关基础科学问题,建立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生化分析目标的分离检测新原理与新方法,进而发展智能的生化分析试纸与芯片、穿戴式生化传感器和植入式诊疗一体化系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发表SCI论文4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400次,H-index为27。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相关领域国际顶级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最高单篇他引超过380次,多篇学术论文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此外,担任中文核心期刊《分析试验室》编委(第五届),及担任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Chem. Sci.等Wiley/ACS/RSC/Elsevier出版社旗下十多个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独立通讯评审人和仲裁评审。目前,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与面上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南开大学百青项目等多项。

 

 

徐 琳

吉林大学

 

2011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同年7月进入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9年10月被评为教授,期间于2016.04至 2017.10赴法国原子能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 Nature 出版社旗下 Scientific Reports 杂志和 Frontiers 出版社旗下 Frontiers in Materials 杂志的编辑成员,吉林大学青年科技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及电学生物传感器及应用,目前在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Nanoscale Horizon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5篇,引用2700余次,1篇论文被Adv. Funct. Mater.杂志选为外封面文章,单篇最高引用次数147次,H因子32。在国际国内相关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8次,2018年获长春市高技能职工称号,2019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李亚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英才计划“科研英才培育工程”入选者。2007年获得长春工业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至今就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产研究》杂志编辑、新加坡 Viser 出版社编委、《特种经济动植物》和《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审稿专家。主要从事人参等药用植物资源分析评价及电分析化学/色谱方法建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相关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Journal of ginseng research, Electrochimica acta,Analyst和Talanta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取得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和优秀论文奖各1项。

代表作:

1. Li Yuzhen, Li Longhui*, Dong Jiaqi, Bai Jie, Yuan Xiuliang, Song Shikai, Zhao Hongfei, Chen Xi, Li Yali*, Process refinement contributed more than parameter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the CoLM’s performance in simulating the carbon and water fluxes in a grassland,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20 (Q1,IF=4.189).

2. Li Yali, Liu Xiaoxu, Meng Lulu, Wang Yingp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urosine in fresh and processed ginsengs, Journal of ginsengresearch.2018,42:21-26(Q1,IF=4.029).

3.LiYali,YangFan,YangXiurong*,WangYingping,Effective immobilization of Ru(bpy)32+ by functional composite phosphomolybdic acid anion on an electrode surface for solid-state electrochemiluminescene to sensitive determination ofNADH,ElectrochimicaActa.2012,66:188-192(Q1,IF=5.383).

4. Li Yali, Zhang Jia, Zhu Hui, Yang Fan, Yang Xiurong*, Gold nanoparticles mediated assembly of manganese dioxide nanoparticles for H2O2 amperometricsensing,ElectrochimicaActa,2010,55:5123-5128(Q1,IF=5.383).

5. Li Yali, Zhu Hui, Yang Xiurong*, [Ru(bpy)3]2+ nanocomposites containing heteropolyacids: Simple preparation and stable solid-stat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application, Talanta, 2009, 80(2): 870-874 (Q1,IF=4.916).

6. Li Yali, Yang Fan, Yang Xiurong*,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based on Ruthenium(II) tris(bipyridine) immobilised in sulfonic-functionalised Nano-TiO2 by ion exchange strategy, Analyst, 2009(134): 2100-2105 (Q1, IF=4.019).

 

 

王冉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教育经历

(1)2010.10-2012.6,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联培, 导师: 卢云峰

(2) 2007.9–2013.1,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 博士,导师: 孙静

(3) 2003.9–2007.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材料化学, 学士, 导师: 柳云骐

工作经历

2013.1-至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助研、副研究员。

社会学术兼职:硅酸盐学会青年会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研究工作简介:申请人致力于低维导电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杂志发表论文48篇,其中一作/通讯作者文章35篇,IF>10的文章13篇,研究成果被Science网站、Materials View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项目、中科院仪器研制、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

代表作:Adv. Funct. Mater. 2019, 1807882(共通讯);Nano Energy 2019, 66, 104134(独立通讯);J. Mater. Chem. A, 2019, 7, 25314-25323(独立通讯);ACS Nano 2018, 12, 3898-3907(共一作);Adv. Mater. 2015, 27 , 7365(共通讯)。

 

 

阚瑞峰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阚瑞峰研究员,1977年5月生于辽宁锦州。激光光谱检测应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00年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获光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高技术处处长,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光电分会理事长。阚瑞峰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灵敏激光吸收光谱气体检测方面的技术与应用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近20项项目,研发的流场激光诊断系统,填补了我国航空航天发动机研究中燃烧效率分析及推力计算所需非接触精确测量技术的空白,同时相关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煤矿瓦斯、天然气、大气污染成分和工业排放气体的监测,荣获2015年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安徽省创新创业战略新兴领军人才、2016年安徽省“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劳动模范”、2017年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等荣誉,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阚瑞峰研究员带领团队所获研究成果已经在航天三院、总装29基地、国防科大、兵器工业051基地等单位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航空航天国防技术的发展;同时通过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成功地进行了光谱检测仪器的产业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益。

 

 

陈池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教育经历:

2008.9-2011.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工学博士

2003.9-2006.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工学硕士

1996.9-2000.7  安徽大学应用物理学 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6.07-今,合肥智能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2000.07-2003.06,南方冶金学院理学院,大学物理教师

社会学术兼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优秀会员

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命科学仪器专委会委员

研究领域:

基于MEMS的分析仪器微型化、智能微系统、深海质谱、VOCs在线监测技术等

代表作:

1、H Wang, YJ Liu, XZ Wang, JY Deng, CL Chen*, IJMS, 2019, 442: 7-13

2、Y Li, JW Yu, ZM Ruan, CL Chen*, EUMS, 2018, 24(2): 191-195

3、ZM Ruan, CL Chen*, et al., IJMS, 2017, 414: 8–12.

4、HW Wang, CL Chen*, et al., Anal. Methods, 2015(7): 1401-1406.

5. 李山,陈池来*等,分析化学,2016, 44(11): 1679-1685.

 

 

丁家旺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丁家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芬兰爱博学术大学和瑞士日内瓦大学进行博后和访问学者研究。2013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年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研究方向聚合物敏感膜电位分析与传感、海岸带环境监测分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研装备研制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期刊发表SCI 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基于聚合敏感膜的电位型传感器技术研究”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排名第二),“海洋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电化学传感器技术”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排名第三),“基于离子载体掺杂的聚合物敏感膜电化学传感器”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4,排名第二),“基于聚合物离子敏感膜的电位型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获得烟台市自然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排名第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奖励。

 

 

李 敬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年3月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汪尔康院士。毕业后留所工作,期间应法国科学院Serge Cosnier院士的邀请,到格勒诺布尔大学就电化学传感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筑进行学士访问,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同年获得第二届国际电化学发光会议颁发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称号。主要从事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电化学发光传感新方法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子任务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 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 Chemical Science,Nanoscale, Analytical Chemistry, 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核心刊物合作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50余篇,SCI 论文引用5000余次,H 指数35,ESI TOP1%论文7篇,撰写电化学发光外文专著章节两章。

1. Jing Li, Zhangquan Peng*,Erkang Wang*, J. Am. Chem. Soc., 2018, 140(34), 10629-10638.

2. Xiaoyan Zhang, Shan Zhang,Yong Yang, LiguangWang, ZIjie Mu, Haishuang Zhu, Xiaoqing Zhu, Huanhuan Xing, Hongyin Xia, BolongHuang,* Jing Li,*Shaojun Guo, Erkang Wang,  Adv. Mater., 2020, 32(10),1906905.

3. XiaoyanZhang, Jing Li*,Yong Yang, Shan Zhang,Haishuang Zhu, Xiaoqing Zhu,Huanhuan Xing, Yelong Zhang,Bolong Huang*,Shaojun Guo*,Erkang Wang,Adv.Mater., 2018, 30(45),1803551.

 

 

李冰凌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董绍俊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0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2月-2015年3月五年间,受聘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细胞和分子生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为核酸适配体的发明人之一,Andrew D. Ellington教授。2015年4月以研究员身份回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

主要从事与疾病早期诊断和传染病防控密切相关的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专注于发展基于新型功能化核酸及核酸分子组装的便携性分子识别、智能放大、信号传输和检测装置。代表性研究方向为“基于生物分子工程和核酸自组装技术的便携式快检新原理和装置”和“固相纳米孔在核酸自组装表征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工作,李冰凌共发表国际专著2章;在J. Am. Chem. Soc.、Nucleic Acid Res.、Chem. Sci.、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刊物发表SCI论文60篇,申请专利3项。2016年入选 “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2016年获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一届“分子诊断技术”专业学组委员。2020年获聘中国医院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

 

 

杜 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同年进入长春应化所,师从董绍俊院士(TWAS),于2012年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后研究。2013-2016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后研究。2017年加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识别,以及智能信号放大和传输系统在分析化学和便携化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 在纳米生物标记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丰富科研经历,致力于便携式分子诊断新方法的研发和应用。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创新性设计高效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质,首次将其作为信号探针,实现商品化血糖仪及验孕试纸对多种病原体基因(如传染病和癌症)的精准、实时、逻辑或多元诊断。在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和Ana.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4篇,引用次数2500余次,H因子27。发表第一/共一作者SCI论文19篇,通讯作者9篇,其中IF>5的论文25篇,单篇最高引用226次。发表国际专著1章,申请专利2项,授权1项。曾获中国科学院BHPB奖学金。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便携式分子诊断”相关项目分获2015和2017“中科创客”创业创新大赛决赛银奖和金奖。

 

 

许元红

青岛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许元红,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青年专家、洪堡学者、山东省优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纳米酶及重大疾病诊疗技术研发等方面。2003 年7月毕业于聊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4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汪尔康院士);毕业之后继续留所工作,期间于2010到2011年获得洪堡奖学金的支持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5月以校一层次特聘教授引进到青岛大学工作。在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等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5 篇,热点论文1篇,h指数31;申请发明专利22项,授权11项,出版专著1部;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二等奖等科研奖励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共15项;参与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973”计划项目等共12项;是 Small, Nanoscale, Carbon 等国际著名期刊的长期审稿专家,多次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或口头报告。2017-2020连续四年被评为青岛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201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并获得青岛大学三八红旗手、青岛大学师德先进个人、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拔尖人才、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刘长宇

五邑大学

 

教育经历:

2014/09–2016/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

2008/09–2011/07,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硕士

1999/09–2003/0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工程,本科

工作经历:

2019/08至今,五邑大学

2003/07–2008/1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

环境监测、微生物传感器、水质分析仪表、环境影响评价

代表作:

1.Changyu Liu, Clare Morrison, Jianbo Jia, Xiaolong Xu, Minchao Liu, and Shanqing Zhang, Does the Nitrification-Suppressed BOD5 Test Make Sense?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54, 5323−5324. 刘长宇,

2.董绍俊*,水质生化需氧量快速检测新方法研究进展——现场、实时和就地监测, 中国科学化学,2018,48(8),956-963.

3.张虎军,江岚,刘长宇*,董绍俊,江东敏,张宇,基于微生物膜反应器的在线 BOD 测量 仪及应用,分析化学,2016, 44,1619-1624.

4.Changyu Liu, Huijun Zhao, Zhuo Ma, Taicheng An, Chang Liu, Limin Zhao, Daming Yong, Jianbo Jia, Xuehua Li, Shaojun Dong*, Novel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System based on CombinedBiodegradation and Photoelectrocatalytic Detection Principles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Wastewat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48, 1762–1768.

 

 

 

张立学

青岛大学

 

德国洪堡学者、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保送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汪尔康院士),2009年1月博士毕业后先后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1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作,2015年9月调入青岛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发展先进的纳米材料合成与结构调控新策略,研究其表/界面性质、电化学行为及其内在机制,开发其在电化学分析与电化学催化等领域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70余篇,他引3300余次,h-index为32;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Small, ACS Catal., Chem. Commun.等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发表论文35篇(5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2面上项目、1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山东省高校青创科技团队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专项、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十余项。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为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ppl. Catal. B-Environ., Chem. Commun.等期刊审稿人。

 

 

李琳琳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2002年获安徽大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博士学位,2011年1月起任中科院理化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5年12月起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纳米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合成、集成,以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在癌症诊疗、组织再生中应用;研究纳米/微纳能源与生物交互界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论文共被引用6000余次,H-index为34,申请和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撰写了Wiley、Elsevier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共3章。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造影技术分会和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北京市科技人才研究会会员,《中国化学快报》和《The Innovation》杂志的(青年)编委等。

 

 

周 明

东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纳米生物传感分析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传感、生物芯片及纳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化学》杂志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Promotion Editors,2018-2019年)。200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学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11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加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主要在分析化学、能源化学等方向和领域开展科学研究。201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2014年获得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实验室主任博士后研究员奖学金,2015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18年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至今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总引超过5300次,H-index为36。

 

 

武 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201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要从事有序膜表界面分子结构与界面相互作用及表界面分析新方法的研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吉林省优秀青年基金和仪器功能开发项目各2项;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仪器研发1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1项;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er. Ed.、Anal. Chem.等国际核心刊物合作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7篇,撰写膜生物物理学外文专著1章节。

1.Lie Wu, Li Zeng, Xiue Jiang*,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Graphene Oxide and Lipid Membrane by Surface-Enhanced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J. Am. Chem. Soc., 2015, 137(32): 10052-10055.

2.Lie Wu, Xiue Jiang*, Proton Transfer at Interaction Interface of Graphene Oxide. Anal. Chem., 2018, 90(17), 10223-10230

3.Xiaofei Zhang, Fengjuan Cao, Lie Wu* and Xiue Jiang*, Understanding the Synergic Mechanism of Weak Interactions between Graphene Oxide and Lipid Membrane Leading to Extraction of Lipids. Langmuir 2019, 35(43): 14098-14107

 

 

于 萍

中国科学院化学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体分析化学院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7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期间于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赴美国犹他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长期从事电分析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尤其注重离子传输和神经科学的交叉研究。以发展高时空分辨神经化学分析原理和方法为研究目标,以调控离子传输为研究手段,系统开展了调控离子传输的神经化学分析方法学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140篇,论文他引5000余次,H-index 42。曾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3)和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9)。2011年作为首批会员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2获得中国科学院王宽诚“优秀女科学家”专项奖,2012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排名第二), 2014年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和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称号,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19年获得建国70周年纪念章。

  主要代表性论文:

1.X. He, K. Zhang, T. Li, Y. Jiang, P. Yu*, L. Mao, Micrometer-Scale Ion Current Rectification at Polyelectrolyte-modified Micropipet,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396.

2.X. He, Y. Liu, K. Zhang, F. Wu, P. Yu*, L. Mao Chaotropic Monovalent Anion Induced Rectification Inversion at Polyimidazolium Brushes Modified Nanopipette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4590.

3.H. Yan, S. Guo, T. Xiao, H. Liu, Y. Li, P. Yu*, L. Mao* Carbon Atom Hybridization Matters: Ultrafast Humidity Response of Graphdiyne Oxides,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922.

4.J. Deng, K. Wang, M. Wang,* P. Yu,* and L. Mao*,Mitochondria Targeted Nanoscale Zeolitic Imidazole Framework-90 for ATP Imaging in Live Cells,J. Am. Chem. Soc. 2017, 139, 5877.

5.H. Yan, P. Yu,* G. Han, Q. Zhang, L. Gu, Y. Yi,* H. Liu, Y. Li,* and L. Mao*, High-Yield and Damage-free Exfoliation of Layered Graphdiyne in Aqueous Phase,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746.

 

黄 鑫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

 

黄鑫,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9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9-2013年先后在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太平洋农业食品研究中心和大西洋食品与园艺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和研究助理工作。中国中药协会人参属药用植物研究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理事会理事,《特产研究》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利用现代色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和神经化学组学研究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及生物信息学等手段,针对中药复杂体系和中医不同症候体质为研究对象,开展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阐释药物作用机制,探索中医临床诊断体质分类的依据,为临床诊断提供化学数据支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rit. Rev. Food Sci.、Talanta、Anal. Chim. Acta等期刊发表SCI /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已鉴定科技成果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

 

 

段国韬

华中科技大学

段国韬,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半导体气体与生物传感器研究工作。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任职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2018年10月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任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双聘教授。

在气体/生物传感器领域取得了如下结果:1)研究了钯等催化剂对气敏调控的物理机制,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反演了硫化氢、二硫化碳等多种气体的气敏反应动力学过程,设计并开发了多种针对性纳米气敏材料;2)提出了MEMS与微纳材料结合的新一代低功耗气体传感器结构,并发展了基于晶圆的传感器阵列工业规模化制造方法,实现了传感器的高灵敏性、高稳定性和高一致性;3)开辟了纳米薄膜气体传感器产业化应用道路,推动了气体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工业预警与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4)构建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结构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某些标志性生物蛋白的快速检测。以上结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在Adv. Function Mater.,Sensor. Actuat. B-Chem.,J. Mater. Chem. 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并成果转化1项,已产生明显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