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F:\DongWang\W和D\WangEk照片.tif

汪尔康(1931.5.4-),分析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支援东北建设至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至今。1955年末被选派赴东欧深造。1959年获捷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博士学位。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9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68年始终致力于分析化学和电分析化学的研究,为发展中国的分析科学做出重要贡献。

聚焦国际科学前沿,发展分析化学。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发现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物及汞盐膜理论。80年代,首创线性电流法研究液/液界面电化学的新方法,创新提出离子转移新理论,开拓仿生膜电化学研究。从1990年起率先开展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学、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及纳米生物电化学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期汪尔康课题组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阎锡蕴合作发展纳米酶研究于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汪尔康排名第三)。汪尔康长期系统研究金属纳米簇,作为“生物分子识别分析化学基础研究”的部分内容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创新系列分析仪器。汪尔康始终以国家需求为根本出发点。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脉冲极谱仪, 80年代后又首创多功能新极谱仪,获国家级科技新产品奖。他先后研制成功经典极谱仪、各类示波极谱仪、方波极谱仪等多种电分析仪器。在20世纪末汪尔康研制出国际首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汪尔康重视水质监测仪的研制。突破国际上BOD5法(五天才能测出结果)的困难,首创生化需氧(BOD)原位在线监测方法和装置。与吉林光大企业合作,研制出全套水质参数监测仪,成功在全国范围多个站点推广应用。

为国防事业,义不容辞。1959年汪尔康在捷克获电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立即返回长春应化所,当时国家开创原子能事业,应国家之急,马上到北京某单位报到,连续多年,全身心投入到原子能材料的研制,直至获得成功。1969年,接受国家航天任务,研制高空环境测氧仪,获得成功并实际应用。

热心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作为中方负责人创办中日分析化学会议四届(1983-1991),后扩展为亚州分析化学会议第一届(1991),至今已第16届(2016),再扩展为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第一届(1991),至今第6届(2017);创办中法生物电分析化学会议第一届(2001),至今己第八届(2012);创办国际电分析化学会议(ISEAC),会议一直在长春召开,每两年一次,自1987年开始至今已17届;创办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每两年一次,自1985年开始至今已18届。

优秀的科研组织管理者。1989年,汪尔康与同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该室建设成为我国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92年汪尔康担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在他担任所长的四年间,成立了长春科鹰防腐保温公司、应用化学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开发实体和具有产学研特点的中心;创建了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热缩”在上海成功上市。成为中科院第一个上市公司。改造职工住宅小区,并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首家进行房地产改造的研究所。

汪尔康院士先后荣获国家奖(自然科学奖4项)和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2017年第13届电分析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分析化学成就奖,在第

19届电化学大会上获中国电化学成就奖。发表论文1000多篇,论文被总引6万2千多次, h-指数115,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h-指数 >100 的)。在2014- 2019年连续六次跨16年获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发明专利40项。国际大会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1999)、《生命分析化学》(2006)和《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2016)。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分析化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7),召集人(1997-2008);博士后化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995-2008);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1985-2008);长期担任长春市和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协副主席和荣誉主席。

培养研究生150多名。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9人获优秀奖; 5人获 国外引进青年千人创新人才。他本人多次获优秀导师称号。

1963年他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1986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99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14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被评为吉林省共产党员标兵;2004年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吉林省首届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和“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2005年全国总工会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2014年6月在中央电视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报道并登多家报纸。2015年9月3日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台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2018年5月30日受邀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双百座谈会。201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汪尔康在继续向分析科学的高峰攀登。

杨秀荣

杨秀荣,1946年生,分析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91年在瑞典隆德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7月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杨秀荣院士主要从事分子识别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电分析化学、及微流控分析化学的研究,针对分析化学的三要素分析材料、方法及仪器进行了创新发展,独立或合作研制了多种新型分析仪器,部分实现了产业化。

发表SCI研究论文370余篇,国际及全国会议大会及邀请报告100余次。已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0余名。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2015、2009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2018、2012、2007、2006、2005),获中国化学会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2003)、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2006)及政府特殊津贴(2002)等奖项。任中国化学会第30届监事、28届29届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吉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及《分析化学》刊物主编等社会兼职。

《应用化学》

张洪杰

说明: 小二寸单张   张洪杰 院士,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10年担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4年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6年担任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张洪杰院士现任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会长,英国皇家化学会士,是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无机化学学科带头人。鉴于他学术成就突出,并在学科发展、人才凝聚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94-至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9-1993: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固体化学实验室,获固体化学、材料科学博士学位
1985-1989: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
1982-1985: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硕士学位
1978-1982: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实习员
1974-1978:北京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代表性研究成果
张洪杰研究员长期从事稀土功能材料的研究,以材料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为研究重点,致力于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系列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和技术,并将基础、高技术及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研制出的稀土新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汽车、照明、航天航空和国防军工等领域,满足了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开创性地开拓了酸碱催化两步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性能优异、共价键嫁接的稀土杂化发光材料,被公认为是实现杂化发光材料应用的重要途径;克服稀土电致发光效率低、光谱稳定性差的难题,进一步发展了稀土掺杂的过渡金属电致发光器件,提高了效率和色纯度;针对超高声速飞行器风洞测温的重大需求,研究解决了温敏涂层全表面精确测量的关键科学问题,首次使稀土发光材料在风洞测温型号项目上得到应用;针对直流LED存在的问题,提出交流LED原创思想,解决了交流供电频闪的世界难题,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LED稀土发光材料,与四川新力光源合作,系列产品已通过美国和欧盟质量认证,并在国内外市场销售;针对航天航空及兵器减重的迫切需求,首次研制出高强轻质的稀土镁合金,为我国神舟6号飞船减重13公斤,为国家某”重点工程”制备多用途轻型导弹壳体,实现了武器的轻量化,现已定型并装备部队。相关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同行的公认,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目前,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等国际主流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已发表SCI论文44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20000多次;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2次,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80余次;担任10种国内外权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已授权发明专利7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2015年)、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2015年)、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澳大利亚金袋鼠世界创新奖(2013年)、吉林省政府创新创业人才奖(2012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

《化学通讯》

 

所长杨小牛 男,1973年9月出生,浙江泰顺人,中共党员。现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所长(2019/05-),兼任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2017/10-)、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2015/07-), 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2018/12-)、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2018/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8/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2017/11-)、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学位委员会主席(2019/11-)、第十二届吉林省政协委员(2018/01-)、吉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决策咨询委员会“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专家组组长(2019/04-)。

杨小牛同志1995/07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12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07-2002/06在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德国德累斯顿高分子研究所访问研究,2002/07-2005/10在荷兰爱因霍温科技大学/荷兰聚合物研究所做博士后和研究助理工作,2005/10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被授予第七届“吉林青年五四奖章”,获第六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入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 2016年入选省委组织部第一批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团队负责人),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团队负责人);入选2019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杨小牛研究员致力于弹性体功能复合材料研究,目前主要聚焦于弹性体材料设计与结构性能关系、复杂弹性体结构件的数字孪生设计、耐磨弹性体及摩擦磨损行为、 生物医用弹性体、柔性光电与传感器件、电磁防护弹性体复合材料等方向。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专项负责人兼领衔科学家),科技部863项目、重大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基础加强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重点部署项目,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研究项目等。在Adv Mater、Macromolecule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他人正面引用4500余次;主编国际专著1部,德国Wiley-VCH出版。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9件、获权41件。2014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